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土科学观-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

    世界,这个情况特殊,刚才说了,六尘说法,清旦供佛,我们不要讲别的,就讲这两桩事情,所以他没有退的因缘,只进不退。其实这个事情也并不很难懂。像我们现在这个学校的教学,学生的成绩,我们念书在学校里头,...方法来修行,能够保持著不退转,一直达到转识成智的目标,那就更难了。  因此,在整个佛法上来说,一般接触过佛学的高等知识分子,对于佛法可以说无不羡慕;虽然羡慕,他也怀著恐惧,认为什么呢?“理”实在太好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30062630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对妇女“无子之苦”的救度

    善根,无过嗔恚。”虽生有顶头上火然。术婆伽欲火所  烧。《金光明》云:“忧愁盛火,今来烧我。[18]”能破善业,退下,皆  名为火。若能称名,得离恶业。故《请观音》云云:“破梵行人作十恶业。  ...焚烧勤苦修行的善根与功德,不仅障碍圣道,更有退三恶道的危险。   所以“修因”显的特别重要,其主要目的:“修因恶业火者,随有改恶修善之处。”[21]在此智者大师以“修诸善因”这个观念,强调持戒与改恶...

    释大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162694.html
  • 道元论佛性

    退)之法的观念,这是一种当时为日本佛教界广泛接受的观念。正如菩提达摩把佛法传到了中国,道元要把佛法传到日本,这并非过甚其词。  第二,虽然道元在为他终生尊崇的中国禅师的指导下证得正法,但对正法的理解...

    阿部正雄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0364205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4)

    中不达实相,由是不能出离生死,彼岸超然。福报尽时,还复退,轮回五趣,受诸苦恼,是故说彼仍为杂染。为杂染法之所染故,一切善业成为杂染。  烦恼杂染者,烦谓烦扰,恼谓恼害。谓法生时性不寂静,自恼恼他。...偏执。缘生之理明,法相之义著。上焉者通达空性,无著无碍,直证如如。中焉者矗立乱世,立命安身,不忧不惧。下焉者亦可明于果报,退然思返,惕然知惧,此世他生庶几免于刑戮。允矣佛法,洋洋乎岂不大哉?诸有志者盍兴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964817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4)

    三界有漏摄故,爱著未尽,我执犹存,于诸法中不达实相,由是不能出离生死,彼岸超然。福报尽时,还复退,轮回五趣,受诸苦恼,是故说彼仍为杂染。为杂染法之所染故,一切善业成为杂染。  烦恼杂染者,烦谓烦扰,...决定认识。行、谓行为,为学佛故,起正修行。由解起行,行不背于宗趣;行以成解,解不于空谈。诸有不解佛学体用宗旨者,必于佛学不能修学。或勤修学,亦等盲行,易人歧途。诸有虽于佛学少得正解,而不知不行学佛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964968.html
  •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

    。此诸相好,入地菩萨皆修得成满。   以上三段与《方便般若》毕定品相当:般若谓菩萨入地後,於佛道得决定,随类受生,与佛相似,不虞退,於诸众生,作大义利。又谓行般若行生神通波罗蜜(即智证通,智善通达...为入地,究竟住处属地上。从初发心以至成佛,尽於此矣。   一 序分如是我闻至退坐一面。   文义明显,略不诠释。   二正宗分三   (一)佛种不断尔时具寿妙生在大众中至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。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166679.html
  • 菩提资粮论颂讲要

    ,如食不化,而使退。此即由於不能舍之过也。又世间八法,如恶雹雨,如毛绳缚(见《智论》),害事恼人,於比不应爱著。是以诸佛经中言及菩萨德相,每以已舍利养名闻一语誉之。 (儒者亦有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训)...。   已住不动诸菩萨, 得於法尔不退智,   彼智二乘不能转, 是故独得不退名。入菩萨位,决定不退,故此授记,住不动位,戍其法尔之性,何退之有耶。是故菩萨未得此不退位前,不能放逸而二乘,此不废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266680.html
  • 评新唯识论者之思想

    ,以为神化之所凭藉。此凝聚之成形者,是之谓物质。物质云者,实即化机之凝聚,所谓翕也。翕虽本于神化之体,然既成形,则不免于僵滞顽固,而与神化之机相反,成退之势焉。故不得不有刚健而不物化的势用,运行于翕...也。此由体起用;由用成象,而且即体即用即象,故即现象而见本体。本体之神化即于现象而表现之。离现象且无以见本体之神用,乾坤毁则无以见易,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故著者深厌乎厌世顽空以于断灭,故离象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767233.html
  •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

    迦叶去教诫比丘时,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之。这次佛陀似乎不免强他改变意愿,但是佛陀说出何以出家人日渐退的原因: 「大迦叶,从前僧团的长老们都是住在树林间,以托钵为生,穿破布缝接的僧衣,只用三衣,...的羞惭心和怖畏心(有惭有愧),而且智慧迟滞、空洞。大迦叶比喻这些出家人的倾堕状况,有如阴缺的月亮:日渐褪失其清丽(信心/热诚),日渐退失其圆度(羞惭心),日渐退失其光辉(犯错的怖畏心/有愧心),日渐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367948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

    指“道谛”的无间等),究竟于苦边。  浅的无相定是可能会退的;深的则是见灭得道,成为圣者;最究竟的,当然是一切烦恼空,阿罗汉的不动心解脱(akuppa-cetovimutti)了。[35] 分别论者...:二世有,二世无;一切有,一切无;中阴有,中阴无;四谛次第得,一时得;(罗汉)有退,无退;使与心相应,心不相应;心性本净,性本不净;已受报业或有,或无;佛在僧数,不在僧数;有人,无人。  上座部(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468036.html